【身边故事会】朱玉明:墨守初心30载

四月的春风,温暖而又和煦。五十开外的朱玉明不紧不慢地走在机器轰鸣的装置里,眼神掠过一排排管线、一座座塔罐。来到航煤加氢抗氧剂加注设施前,他仔细地查看着前不久动改的管线和阀门,默记于心。

回到中控室,他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流程动改草图,一笔一划地将系统流程画好,用红线将动改的地方描出来,并详细标注出动改时间和新增管线用途。

这个点滴钻研业务的习惯,朱玉明已保持了30余年。

1986年,年轻的朱玉明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安庆石化炼油一部加氢装置。刚进厂时,面对管线纵横的“钢铁丛林”,朱玉明有些不知所措。“装置一线最能锻炼人,也是青年人的最佳用武之地。”老师傅们的话响在朱玉明的耳畔,他暗暗给自己鼓劲。

凭着年轻人的热情,朱玉明一头扎进了现场,摸管线、查流程、记笔记,啃着那些复杂的技术数据。为了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,每逢现场有重大调整或者装置开停工期间,他总是紧紧跟在老师傅们的身后,看在眼里,记在心头。回到家里,一条条工艺流程在他的笔下绘成了范本。

1988年,出类拔萃的他被提拔为班长。“高温高压、易燃易爆、有毒有害,这是石化行业的特点。打造一支技术精湛、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,提高班组成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,装置安全生产才能得以保证。”成为兵头将尾的他,有了更高的认识和眼界。

在繁忙的工作间隙,朱玉明开始着手实施班组员工培训计划。他从生产实际出发,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,通过“每周两题”、“师带徒”和“换岗学习”等形式,分专业、分系统、分单元展开工作。在装置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,班组率先建立和完善员工教育培训激励机制,使大家感受到提高技能的内在动力,有效发挥了班组员工的潜能,使员工在操作技能上“强筋壮骨”。

有一次,夜间正在当班的朱玉明和班组员工突遇装置停电。当时天气非常恶劣,电闪雷鸣,暴雨倾盆,现场一片漆黑。Ⅰ套加氢装置、Ⅲ套柴油加氢装置、氢提浓脱硫部分全部停运。持续的暴雨使得清污分流池液位上涨很快,更增加了事故处理的难度。面对突发险情,朱玉明临危不乱,按照平时预案演练的事故处理要点,果断安排各岗位主操、副操关闭加热炉火嘴,停收原料油,切断物料,将系统来的氢气改放火炬,严格控制床层温度上升过快。并联系调度降低污水出装置后路压力,加大污水外排量。由于大家平时训练有素,处理果断,及时化解了装置险情,避免了超温、超压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。

随着加氢工艺技术不断普及和提升,员工培训学习与实际操作不匹配的矛盾日益显现。为了给班组人员学习提供方便,朱玉明萌生了自已编写实用操作法的念头。他将收集来的工艺流程图在电脑上一幅一幅地画出来。每一条管线的尺寸、阀门的型号,流程的走向以及物料介质,他都作了详细的标注。并且还撰写了核心岗位的反应机理,以及重要设备的操作要领。他将打印出来的资料装订成册,放在职工小家,日积月累,不断增多,成了大家工作间隙爱不释手的学习“宝典”。严师出高徒,他培养的学员很多已成长为加氢装置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。

2015年,Ⅱ套重汽油加氢装置转航空煤油加工改造,装置由最初加工柴油变为加工重汽油,后又改造为加工航空煤油,动改的工艺流程变化繁杂。朱玉明将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,印发给大家学习。同时,他带领岗位人员轮流熟悉现场,并参与工艺流程和开工方案的三查四定,纠察出来的一项项问题得到了及时整改,为Ⅱ套加氢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航煤产品打下基础。

如今,耳鬓已染上丝丝白发的朱玉明,在炼油加氢装置风雨兼程走过30余载。他带领的班组曾荣获全国总工会“模范职工小家”、全国“安康杯”竞赛优胜班组、安徽省模范班组等殊荣,他本人曾荣获“集团公司技术能手”、“公司劳模”、公司先进生产者等多项荣誉。面对过往荣耀,朱玉明朴实地说道:“一花独放不是春。让更多有为年轻人走上重要岗位,挑起生产重担,才能保证企业后劲发展人才需求。”时光流逝,不变的是朱玉明的那份初心。


信息来源: 
2017-04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