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文龙和他的17本笔记

鼻梁上架副黑边框眼睛、口袋里插支笔、手握一本笔记本、说话轻声细语——这形象是不是有点“五四”青年的感觉?如今都是什么年代了,年轻人还有几个纸、笔不离身的。夏文龙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和时代有些“脱节”的人。人们就纳闷了:每天到装置,哪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记?后来在他的更衣柜里,看见他工作7年来所记的17本笔记,大家不禁由衷地佩服这个年轻人。



2011年,与夏文龙一起到化工二部工作的有27人。“夏文龙在这批年轻人中算不上最聪明的,但他却是最用心的。”依稀还记得当年的培训师傅对我说的这句话。其实,夏文龙自己也习惯自嘲地说:“我的座右铭就是‘笨鸟先飞’。”

7年前,刚参加工作的夏文龙和许多年轻人一样,兴趣爱好广泛,心思压根没放在工作上,一次,师傅带他们到现场去考操作,站在一台泵面前,他就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。“大家虽然当时没说什么,但年轻人都要面子,那次实在是丢人。”夏文龙立志要用心工作,改变现状。

想法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尽管能独立顶岗,但面对纵横交错的管线流程,他感觉还是有些力不从心。“今天,看见龚荣庭大师在现场画流程,启发很大,像他这样的技术大拿,还画流程,我还有什么理由说‘不’呢?”这是夏文龙写在笔记里的一段话。从此以后,一支笔、一本笔记本就成了他离不开身的“宝贝。”

“画了7年的流程,记了17本笔记,写了几万字的心得,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。”夏文龙轻轻擦拭着手中的笔记本,爱不释手的同时,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夏文龙和他的笔记成了“香饽饽”。“文龙,把你‘儿子’借给我照看几天,行吗?”“那怎么行,这可是‘亲儿子’。”每当同事遇到难题想借他笔记本用时,他总是调侃式的回答,然后笑着把笔记借给同事。递上去的时候,还不忘叮嘱一声。“记着,是‘亲儿子’,尽快还我。”

“他的笔记记得很全,每次遇到疑难杂症,都能从中找出蛛丝马迹。”同事郭敏羡慕地说。

装置运行周期越长,操作难度越大。他清楚的记得那是2017年4月18日,在盯表的时候,脱氢氰酸塔上段液位计指数突然跳了一下,很快又恢复了。当时和他一起盯表的同事都说这很正常,可他突然想起笔记里记录着2014年的一件事,当时情况和此时似曾相识,最后的结果是差点酿成一次质量事故。“不对,肯定有问题。”他坚定地说。他迅速调出该液位的历史趋势查找原因。经过查看,发现调节阀开度已达到上限,但液位仍然持续上涨,他初步判断问题出现在脱氢氰酸塔上段区域。最终的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,也正是他及时、准确的判断,成功避免了一次设备损坏和产品质量事故。在解疙瘩、收获喜悦的过程中,夏文龙体会到了挑战的乐趣,也更加坚定了“学习带来快乐,学习带来机遇”的信念。




工作7年,从一名门外汉到装置内操;从一名懵懵懂懂的毛头小伙,到三星级操作员。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
2016年7月,装置大检修的时候,他在工作之余就是跑现场、画流程、查改动的管线,不仅查本岗位,还查其它岗位。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,他爬塔钻罐,一点一滴丰富着笔记本,强大着自己。

“真的很佩服他,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份耐心的。小伙子老实又勤奋,为人还非常谦虚。比如你工作上有问题找他,不管是不是他班组里的,他绝对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你。而且我们都知道,他喜欢跑现场,把能收集到的资料看得‘体无完肤’,跑遍了装置的角角落落。他今天的成长离不开这份坚守,离不开这些笔记。”化工二部技能大师龚荣庭一说到夏文龙,就竖起了大拇指。

提到未来的规划,夏文龙越说越兴奋:“记录了这么多笔记,就是想着怎样将笔记的内容整理分类,运用大数据的思维,分析异常工况的种类、原因、以及应对措施,发现其中的规律,为装置平稳运行提供技术支持。”看来,将笔记记录下去,并让这些笔记发挥更大的作用,是他最大的心愿。


信息来源: 
2018-11-10